第三批、第四批及第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均已实行全新的“3+1+2”高考模式,与以往的文理科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以下,我们将对新的“3+1+2”模式与传统高考模式进行对比。

1. 选科组合上的差异
传统高考仅有文科和理科两大类别,而新高考采用“3+1+2”模式,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目标报考的院校及专业的需求,以及所在高中的教学资源,在12种科目组合中自由选择。例如,选择了物理的考生,仍然可以选择思想政治和地理;同样,选择历史的考生,也可以选择化学和生物学。
2. 考试科目发生变化
传统高考基于文理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以及文科或理科综合。而新高考的“3+1+2”模式中,“3”代表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1”是从物理和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首选科目;“2”则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任选两门。
3. 成绩构成的重构
新高考考生的总成绩由全国统考的三门科目和选择的三门科目的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其中,全国统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50分,共计450分;而选择科目的成绩以原始分和等级转换分呈现,每门科目分值为100分,共计300分。
4. 目标导向的转变
传统高考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用分数进行评价。而新高考的“3+1+2”模式不仅突出了物理和历史的基础作用,还体现了高校对不同专业的选才需求。这一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
5. 填报志愿的方式更新
传统高考是以整个学校的文科或理科所有专业为一个志愿单元进行填报志愿,而新高考则是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填报志愿。这意味着,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且每个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志愿。调剂也是在组内进行。这种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精确的定位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