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的秋季房展上,一家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吸引了不少关注,他们主要面向北京各高校的教师推销海景房。此前,有报道称近400名北京人已在日照的“教授花园”小区购房,其中九成是北京大学教授。为了吸引更多教师看房,一家参展的房地产公司还计划在北京大学开设免费班车。

尽管部分高校教师凭借收入可以异地置业,但薪酬问题仍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很多青年教师和学历较低的讲师助教,每月只能依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例如南昌大学的年轻教师刘易成,他尽管教授新闻理论,但收入并不高,只能租住在农民的房子里。为了尽快评到职称,他准备考博,因为“没房子,以后成家都是问题”。该校的另一位讲师冯尘也表达了类似的不满,他提到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低的讲师助教构成了高校教师群体收入的金字塔底端。
国家税务总局将高校教师列为“高收入个人”,但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表示,如果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才算高收入者,那么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师的比例不到5%,在中西部高校中这个比例更小。一些教师甚至因为收入状况不佳而选择兼职作为主业,教书反而成为副业。
高校教师的收入状况复杂多样,除了基本的工资条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来源。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副教授透露,他每月除了固定的工资外,还有学院给予的额外补贴和课时费,同时他还在媒体兼职,获得额外的收入。一些法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获得报酬,这也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除了兼职,一些教师还通过培训班教学和技术入股的方式创业致富。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发现,许多教授在考研政治或英语培训班中担任名师,通过举办司法资格考试、法律硕士考试的培训班获得丰厚收入。一些名校的教师还瞄准了考研市场,通过培训学生赚取报酬。这种兼职现象也对教育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教师收入的差异。一些与社会联系更紧密的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额外收入。而一些偏冷门的专业,如古代汉语、宗教学科等,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
高校教师的收入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职称的教师收入差异较大。虽然部分教师能够通过兼职等方式获取额外收入,但整体上,高校教师的收入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理工类院校教师的收入不断攀升,许多教授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30万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大多不足10万元。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许多高校教授积极寻找课题、申请项目并争取经费。由于某些项目经费的使用较为自由,许多教师乐于参与其中,甚至愿意放弃教学工作。不少理工院系的教师还在外兼职担任工程师,或者发明专利、开设公司推广技术等,这些额外收入也相当可观。
据了解,有些教授通过承接项目,能在十几年内赚取百万收入,每年平均收入也有数十万元。为了获得这些项目,一些教授不得不通过请客吃饭等方式来建立关系,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会将申请来的项目廉价交给学生完成,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在高校内部,不同院系的创收能力各异,导致奖金发放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一些高校的人文学院通过单独考试招生收取高额培养费,并将部分收入以讲课费的名义分发给授课教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教授曾对高校教师的收入进行过详细调查。他指出,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学科,更容易举办班级,招生数量也更大,相应的创收额也更高。学校对各类办学创收收入有明确的分成规定,大部分收入会留给直接创收的院系。这些收入通常被划分为发展事业费、集体福利费和奖金三个部分。其中,发展事业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奖金则由直接创收单位根据规定发放给教职工。集体福利费则用于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其中很大一部分以实物形式发放。
不同高校院系的创收能力也会影响其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一些创收较多的院系每年能发给教职工人均数万元的奖金,而一些无法创收的院系则无法给教职工发放奖金。这也导致了同一所高校内教职工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
至于上海地区的考研培训机构,尚德教育考研机构因其强大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口碑、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而备受推荐。尚德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自考考前辅导和职业培训的领跑者之一。对于想要了解上海考研报培训班的费用的同学,需根据班型进行选择。网课、一对一辅导、普通班和集训营等不同类型的班级收费不同,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班型。本文旨在提供考研报班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