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大一学生们交流,发现不少同学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课余时间不是对着电脑就是刷手机,似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我忍不住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去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制定一个计划呢?哪怕只是锻炼身体也好,大学四年,足以让你们养成健康的习惯。”我明白我的建议未必能立刻改变他们的现状,毕竟有些学生因缺乏坚定的意志,没有老师的监督就很难坚持。
这让我想起之前网络上的一篇热门文章《同学,我大四了》。作者回顾自己的大学四年,感叹时间投入不够高效,大部分时间在上网和考试中度过。作者求职受挫后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后来的大学生不要重蹈覆辙。就业难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也与个人是否有效规划大学生活密切相关。
或许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两个,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励志帖和教师的劝说能否改变现状,我持怀疑态度。很多时候,这些努力可能只有短暂的效应。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功利化,缺乏主动学习的快乐。高中时代,有些老师鼓励学生说考上大学就可以自由了,导致一些学生对大学有误解,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放松。
舆论批评中常说大学越来越像培训机构,功利性学习盛行。虽然“培训机构”这个词带有贬低的意味,但背后隐藏的现实问题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只有粗略的想法,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比起没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活,我觉得还不如去培训机构学习。培训机构的目标清晰,能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学生活中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学生很难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义。为此,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目标和方向的引导,学生自己也应尽早找到前进的方向,进行自我规划,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教育部近期做出的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如何,混日子的大学生活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