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稳扎稳打,耐心精细地经营。如果急于求成,懒惰懈怠,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有一位画家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创作出一幅引起轰动的作品。当一位年轻人向他请教如何快速创作并销售作品时,画家建议他尝试用一年的时间精心创作一幅作品,看看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成功销售。
好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打磨和艰苦的努力才能诞生。就像习武之人常说的“入门先站三年桩”,基础不扎实,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同样的道理,做人做事也需要脚踏实地,耐心付出,只有这样,成功才有可能来临。
“只有最真诚的人能够战胜虚伪的人,只有最笨拙的人能够战胜巧言令色的人”。许多古人崇尚朴实,在朴实之处建功立业。清代的曾国藩在学习上强调“读书立志,需以困勉之功”,他的行为方式虽然被同事讥笑为“过于笨拙”,但他坚信“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
“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事物,以耐心去经历。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只知道要克服它们,决不会选择逃避。这种“笨拙”反而能够打牢基础,让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现在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 各个领域的大师名家,无一不是凭借守愚尚拙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例如,于敏院士在研究时,甘愿隐姓埋名28年;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他们的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了研究出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大量的方药中筛选出青蒿素样品。
时代在不断变化,机遇也稍纵即逝,确实需要创新和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笨劲”,不能使用“巧力”。但必须明白,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和完成,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时的侥幸和空想。
华罗庚的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埋头苦干方显愚公智,一分辛劳一分才。” 将“伪聪明”当做真聪明的人,实际上是真正的愚者。做事情需要那么一点“愚劲”和“拙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