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卿:海的广阔与天的高远

姚俊卿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海的广阔与天的高远的禀性。他的书者个性、天赋和气息,成就了他在书法领域的成功之道。他借助中国书艺的大道,依傍圣贤的底蕴,敞开胸襟,在书写的圆满自足中驭风而行。
以下是姚俊卿精选的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姚俊卿个人简介
姚俊卿,1934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和电影艺术家,而且为众多电影设计和书写字幕。1980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首批会员。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职高级字幕美术师,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他的书法作品广受赞誉,曾多次获得殊荣。在长春大学任教期间,他培养了无数书法爱好者。他对行书的基本练习方法有深入研究和理解,为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谈到行书,不得不提及所谓的“十大行书”。这些名帖各有特色,每一部都是书法界的瑰宝。而姚俊卿的书法作品在这些名帖的映照下,也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启功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清新脱俗,笔力遒劲,富有艺术情趣。他的诗、书、画三绝,使他成为当代负有盛名的艺术家。
总结来说,姚俊卿和启功的书法作品都体现了书法的魅力。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天赋和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学习和欣赏价值。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图片
启功先生的人物简介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活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自述
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族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行书的创作问题
1、开始练习行书前人提出不宜太大,大了不易掌握,以七八分见方的字为宜有一定道理。为了练习悬臂,也无妨选一些大一点的,又易于物色到的碑帖去临习。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黄山谷的松风阁诗等。主张初学行书先走一个路子,若是你能悬腕了,可以继续写苏《洞庭》、《天际》等,然后涉猎百家,因为用笔是相通的。临写行书虽然比楷书来的自由,但也不能写得太快,否则会形成信笔涂鸦,不但得不到碑帖形质,更谈不上得到碑帖的精神。凡临一种帖,其过程都要先求形似,然后到神似。临习行书帖,比临楷书还要难一些,不但要像楷书那样学它的笔划、字体、结构,而且要加学笔划与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白和呼应关系。
2、写行书不能理解为信笔,亦有其规矩。例如在偏旁、部首、字头、字低、字框、整体结构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彳、亻、氵等,简单说来,行书只是楷书的稍许简化,笔划相连点划呼应强,大小悬殊,错落有致而已。只要注意学习,掌握写法规律,进步会很快的。
写行书以云书纸、玉扣、毛边纸、连史纸为宜。因为这种纸发涩,有一定渗水性,可以增强腕力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物色不到这种纸,吸水的新闻纸或粗糙的一点的草纸也很好。印刷过的报纸也能练习,如果开始写不直,下面可以放着带格子的纸。
3、写行书,视其字的大小,宜用大楷中楷羊毫(锋长一点更好)或兼毫,这种兼毫要羊毫成分多,紫毫成分少,如三紫七羊,二紫八羊为佳。但要看临什么帖,如果你临王羲之的《圣教序》、文徵明的《滕王阁序》、褚遂良书《枯树赋》、欧阳询《张翰帖》、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米南宫的《游虎丘》等碑用中性笔为宜。用中性笔或偏硬一些的为好,比如大白云、小书画笔、脱颖小狼毫等。你写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