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规定,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制度已实施。这项奖励计划面向在读研究生,其中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获得每年3万元的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每年可获得2万元的奖学金,每年奖励总人数为4.5万名。

在2012年9月1日起实施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中国宣布了这一计划。为了保障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自2014年秋季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费用。高校还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从各方面增加对优秀研究生的奖励。
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高校要按规定统筹多渠道资金,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大对“三助”岗位的津贴资助力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除了可以享受上述政策外,还通过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学业。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考生学业水平也必须符合特定条件。
最近,有一家来自日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京秋季房展上推销海景房,瞄准了北京各高校的教师。据报道,海滨城市日照有近400名北京人在当地的“教授花园”小区购房,其中九成是北大教授。就在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异地置业的也有年轻教师因为收入问题而面临困境。例如,江西南昌大学新闻系的年轻教师刘易成,虽然身为助教但收入微薄,只能在外租房生活。他希望通过考取博士学位来尽快评到职称,以便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类似的情况在许多青年教师中都存在。尽管教师工作相对稳定,但行业内的收入差距使得许多年轻讲师和助教每月只能依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部分教师甚至因为收入状况而选择兼职作为主业,将教书退为副业。他们的收入来源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包括学院给予的额外补贴、指导研究生论文的补贴以及兼职收入等。一些知名专家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培训班教课和课题组的技术入股办公司等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虽然高校教师的收入存在差距,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相对较低。财经学府的社会兼职潮
近期,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学院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众多法学、马列主义和外语学院的教授们,因应“考研热”和“考证热”的持续升温,纷纷以名师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语培训班的讲学。法学院的教授们更是通过举办司法资格考试和法律硕士考试的培训班,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甚至有不少教授因此踏入富豪行列。
在今年8月,海淀体育馆盛况空前,容纳三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这乃是启航培训学校暑期政治强化班的盛况。与启航培训学校合作的,不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的教师。
考研市场的急速扩张,已经成为了许多名校教师眼中的“黄金机会”。以启航培训学校的考研政治班为例,短短一周的课程,每位学生需支付五百多元的培训费,而每期课程却有数千名学生报名。教师的报酬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培训费,学生人数越多,教师的提成也越多,因此授课教师的收入自然不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袁名教授(化名)指出,大学教师的工作相对轻松,空闲时间较多,因此许多教师选择在外兼职。虽然学校并未明文禁止教师兼职,但当兼职工作过多占用教师的精力时,对其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袁教授还提到,他曾因兼职工作与主业教学的时间冲突而选择辞去一份工作。
对于这一现象,北大中文系的副教授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在低工资收入的状态下,教师兼职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北大老师并不具备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情,但是他认为学科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专业更能赚取更多的收入。
事实上,学科的社会适用性确实决定了教师们的收入差异。如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师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会给企业加班或者给非正式注册的学生上课以赚取额外收入。有的教师年收入甚至能接近百万元。
在北京理工大学,吴教授表示名校与非名校的教师工资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学校不同学院的教师工资同样存在差距。理工科院校由于科研项目多,教师的收入中课题项目经费占很大比重。近年来,理工类院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持续上涨,而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普遍较低。
高校中的各院系都有自己的创收办法。例如某高校的人文学院会通过招收高收费的单独考试学生来增加收入。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处辉教授则在其研究中指出,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较大的学科更容易办班并招到更多学生,因此创收额也较大。对于这些创收收入,学校会有明确的分成规定,大部分收入归直接创收的院系所有。这也导致了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际福利待遇的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教授因兼职创收而生活得相当滋润。比如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因为其在日照市的突出贡献,被市长亲自授予入住日照北大教授花园的荣誉。
总体来看,高校教师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如何平衡教学与创收的关系、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