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迈入研究生学习的大门,我深感考研之路的不易,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考研心得,希望能对正在考虑是否考研或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助益。

一、关于是否报辅导班的选择
关于考研是否要报辅导班,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很头疼。不报吧,担心自己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报吧,又怕产生依赖性。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自制力和目标院校的难易程度。如果自制力强,而且目标院校的考试难度适中,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安排来复习。但对于自制力稍弱、目标院校要求较高的同学来说,报个辅导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关于考研的准备与策略
1. 制定计划: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个科目的复习进度和重点。
2. 注重基础:无论命题风格如何变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基础,打牢基础。
3. 了解命题风格:了解历年考研数学的命题风格和难度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复习策略。
4. 关注时政:对于时政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辅导机构或教材,确保自己不会在这一部分失分。
5. 选择辅导班:如果决定报班,要慎重选择,最好试听几节课,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三、关于心态与决心
考研不仅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心态和决心的考验。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遇到困难时不气馁、不放弃。我们要有明确的决心,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要考哪个学校、为了什么目标努力。这样,在备考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更有效率。
四、关于教辅资料的选择
在选择教辅资料时,可以参考一代组成员的作品或修订版,这些资料往往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考验和改进,更加贴近考试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辅导机构和教材,确保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是全面、准确的。
五、总结与展望
考研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走到底、取得成功。希望我的经验能够给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一些启示和帮助。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扩展阅读:
考研数学的命题特点主要是冷门简单、计算量大、重基础重应用等。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不同时期的命题组风格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和重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辅资料和复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近期开始建立更为成熟的题库制度。在此之前,命题老师所出的试题还会经过其他教授的审核与再加工。二代出题组主要由合工大的两位教授及其同仁组成,他们每年都会精心编制高质量的合工大五套系列试题。他们大多不出现在考研教辅圈,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成员还未到退休年龄。
三代出题组的成员构成相当神秘,目前仅能确认其中有南开、华南理工、西交的教授,还包括国防科大和中科院数学所的专家。自2015年开始执掌命题工作以来,他们的表现引人注目。
2015年的试题难度相对温和,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点,甚至出现了一些回归教材的基础题目,如求导商法则的证明等。到了2016年,试题难度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计算量和全新的题型让许多考生措手不及。
相比之下,2017年的试题难度再次回归平稳,仅有少数题目体现了较高的数学思维水平,用以区分考生能力。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数学二和数学三)。尽管有不少考生反映难度较高,但小编认为18年的难度要低于16年。因为16年的试题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题型和陷阱,而18年的试题则较为传统,一眼看上去就能让人感受到熟悉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代出题组的命题风格已经趋于成熟稳定。数学试题的难度是一年难一年易。据此推测,2019年的数学难度可能会有所降低。无论如何变化,命题的核心始终围绕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计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