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阶段(1958年—1961年)

1958年春,基于湖州师范学校的基础,决定创办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增设文史、数理两个两年制专科。当年秋,招收文史、数学、生化三个班的学员,毕业后由嘉兴地区分配。随后,嘉兴师专并入湖州师专,并统一招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嘉兴师范学院,并设立高师函授部、中学教师进修部等机构。
二、调整阶段(1961年一1976年)
1961年下半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开始缩小规模,停办五年一贯制及外语专业。1962年冬,嘉兴师范学院奉命撤消,改建为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学校遭受严重破坏,教学设备损失,校舍被侵占。
三、重建时期(1976年—1984年)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事业急需整顿提高,培养中学师资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在湖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重建湖州师范专科学校。随后,浙江师范学院湖州分校成立,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四个专业。与此湖州师专与湖州师范分开,湖州师范校舍划归师专。
四、发展阶段(1984年—至今)
1984年,原嘉兴地区改为湖州市和嘉兴市,嘉兴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湖州师范专科学校。随着校园面积的问题凸显,学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有校无园、有操无场”的袖珍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学校曾两次受到国家教委的警告。最终,浙江省省长办公会议正式批准该校易地新建。如今,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个系部、招收本科学生的高等学府。
本文还简要介绍了湖州师范学校以及湖州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沿革。湖州师范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1916年创办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而湖州教师进修学校则经历了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如今,这些学校都在为培养教师、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湖州师范学校以及下属的函授部、进修部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进修环境。这些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地方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于1978年11月从人民路迁至红旗路,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学校在新校址建立了总面积为4098平方米的新校舍,其中包括2868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和123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
在1980年,学校的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完成,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教研部、函授部以及进修部。同年8月,学校正式开始了教学工作。函授部主要配合嘉兴师专,在嘉兴及周边五县开展高师函授辅导,主要招收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进修部则在暑假期间举办了多期中学教师短训班,并对各县教育局局长以及中学、师范学院的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在1981年更名为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在这一时期,函授部继续负责东片五县的高师函授教学,并且举办了多期教师和干部的短训班。在1983年,由于机构改革,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被分割成两部分,留在湖州市的改名为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同年,杭州大学在该校设立了湖州函授站,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函授教育。
到了1985年,学院又融入了湖州师专,更名为湖州师专进修部。学校的任务日益繁重,除了承担杭州大学的函授教育外,还自主招收了多个大专班。学校还负责管理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考核工作。与此湖州卫生学校也经历了多次合并和重组,最终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普通中等卫生学校,成为湖州市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州师范学院已经发展为一所知名的师范类大学。近年来,学校的考研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尤其在教育、文学、历史等专业领域更是竞争激烈。学校围绕生态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开设了多个考研方向,并注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湖州师范学院办学特色鲜明,注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学校拥有机械工程、药学等一流学科,并在多个领域建有省重点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学校还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的教学改革和育人项目成果丰硕,学生也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殊荣。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在浙江省高校分类考核中名列前茅。更多详细信息可参见湖州学院官网的学校简介。
考研报名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在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中,竞争愈发激烈。据统计数据显示……,考研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 (注:该部分与原文重复内容较多且未提供新的信息点或角度进行阐述分析。)